Translate

2013年11月4日 星期一

精熟學習法(mastery learning)

精熟學習法(mastery learning)

分類:教學理論


精熟學習法(mastery learning)係指教師教學過程中,預先設定學生一個精熟標準的目標,並配合形成性和總結性測驗,允許學生在任何時間,有機會改進其表現水準,以獲得精熟目標的一種教學方法。 

精熟學習法並不是一個新的教學法,在1970年代為卡洛(J.B.Carooll)和布魯姆(B.Bloom)所提倡。其核心的理念來自於卡洛的性向(aptitude)概念,傳統常視性向與學生成就關係密切,亦即一個人越有性向,越可能學習;但是卡洛卻將性向視為一個人在學習內容所花的時間,換言之,一個人要達到學習的精熟,其所花的時間,要比更高的性向更為重要。

後來布魯姆將卡洛的理念轉化為一個系統,具有下列的特徵:1.任何學科的精熟應就其學科或單元的主要目標而定;2.學習內容應細分相關較大的小單元,每個單元各有其目標,都需要加以精熟;3.確認學習教材和選定教學策略;4.每個單元都附有診斷測驗,以評量學生的進步情形(形成性測驗)和每位學生的特定問題5.將測驗所得的資料作為補救教學之用,以幫助學生解決學習問題。所以,布魯姆認為應該調整學習時間適應學生性向。教師採用測驗來了解學生進步情形時,學生越缺乏性向,越要提供更多的時間和更多的回饋。

    因此,精熟學習法的主要特徵,可以歸納如下:1.教師設定課程目標,清楚明確的告知學生。2.將課程分成數單元,並加以有系統的組織。3.教師針對設定目標,定期評量學生進步情況,必要時進一步提供補救教學,幫助學生達到精熟水準。

    不可否認的,精熟學習法提供了學生學科學習有滿意表現的可能性,一則增加學生學習信心和成就感,未來學習表現就越來越佳;二則提高教育績效責任,確保學生至少能夠達到最低基本要求的學習水準。雖然具有上述的教育價值,但是也受到一些批評,例如:低估教學行為的複雜性、增加教師的工作負荷,這也是很多教師不願從事精熟教學法的原因之一。

    任何一種教學法都不可能十全十美,一位教師如果能夠善用精熟學習法,對於教育改革所標榜的「永不放棄一位學生」、「把每一位學生帶上來」、「帶好每一位學生」是有其積極的效果。當前中小學生缺乏學習成就感,導致無興趣學習,常常衍生學生個別和社會適應不良的行為,而精熟學習法在建立學習成就信心,是相當有效的教學方法之一,值得教師們參考。

沒有留言: